《成都市产业园区“科技创新促转化攻坚”行动方案》印发!


近日,《成都市产业园区“科技创新促转化攻坚”行动方案》(以下简称《行动方案》)印发。

《行动方案》提出,力争到2029年,园区规上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0%以上,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.2万家、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超过600家,市级及以上研发机构和创新服务机构超过1000家,持证技术经理人数量超过6000人。

“《行动方案》结合‘立园满园’行动重点任务,坚持问题导向,围绕提升产业园区创新策源力、成果转化承接力和创新要素运筹力,提出实施15项重点任务。”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。

提升园区创新策源力
在园区组建新型研发机构20家以上


围绕提升园区创新策源力,《行动方案》明确提出建设产业技术创新平台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、组织原创性引领性科研攻关3项重点任务。

在建设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方面,聚焦清洁能源、工业无人机、工业云等领域,争取布局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基地。深化高校院所合作,围绕电子信息、航空航天、绿色低碳等重点产业,在园区组建市场化运行、专业化服务、以成果转化为导向的新型研发机构20家以上,构建“研发机构+孵化公司+转化基金”科技成果转化模式。支持企业联合高校院所组建产学研联合实验室等不少于100家。

在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方面,《行动方案》提出,建立企业创新产品目录定期发布机制,支持政府重点工程、投资项目、国有企业依法依规采取单一来源方式采购首台(套)、首批次、首版次产品。组织园区分层分类搭建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库,推动企业“升规提质”,新增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200家。

在组织原创性引领性科研攻关方面,聚焦产业发展、城市治理技术需求,以场景应用为牵引,采取“揭榜挂帅”“赛马”等方式,每年组织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100项以上,构建研发机构、科技企业、行业部门协同联动的攻关机制。

提升园区成果转化承接力
推动园区集聚技术转移机构100家以上


值得一提的是,《行动方案》围绕提升园区成果转化承接力规划了具体“路线图”,提出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等7项重点任务。

具体而言,在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上,提出聚焦生物医药、新型材料、人工智能等重点产业链,布局建设概念验证、中试熟化、小批量试生产等中试平台200个以上。在培育技术转移机构上,提出引进国际知名技术转移机构在园区设立分支机构。推动园区集聚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100家以上。在壮大技术经纪人队伍上,推动园区联合技术转移机构、链主企业、孵化器等组建科技成果转化专班,每年开展科技成果发现、筛选、撮合服务1000次以上。

围绕“实施‘科创天府·智汇蓉城’成果对接转化活动”,《行动方案》提出,建立“1+3”活动体系,聚焦科技企业“找技术”、创新产品“找市场”、创业孵化“找资金”,分行业、分特色、分区域举办科技成果转化大会,常态化开展“校企双进·找矿挖宝”等系列活动,每年举办活动不少于300场。

对于破解成果转化现实堵点,“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”也是此次《行动方案》的重点任务之一。其中提出,在园区先行先试科技成果“先使用后付费”改革,支持高校院所将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。选择部分有条件的区(市)县开展财政科技资金“先投后股”试点。

提升园区创新要素运筹力
推动人才资源向园区汇集


围绕提升园区创新要素运筹力,提出聚焦主导产业培育耐心资本、强化科技金融产品供给、推动人才资源向园区汇集、推动园区与校区、平台结对发展、推动园区跨区域科技合作5项重点任务。

成都如何推动人才资源向园区汇集?《行动方案》中也安排了具体措施,将赋予园区重点用人单位“蓉漂计划”“蓉城英才计划”等市级重大人才计划项目自主评审权,支持“带指标、带政策”靶向引育高层次人才。支持高校院所和企业设置“产业教授”“科技副总”等岗位,通过双聘、项目合作等柔性方式促进科技人才双向流动。

同时,产业园区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与高校院所的合作联动。

《行动方案》提出,推动园区与校区、平台结对发展。支持采取“一校一园区”或“一校多园区”模式,推动电子科技大学与成都高新区、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与双流区等围绕主导产业共建创新平台、协同科研攻关、共同培养人才、共建成果转化基地。支持采取“一室一链”或“一室多链”模式,推动国家实验室、天府实验室、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面向重点产业链开展定向研发、定向转化、定向服务。

来源 | 红星新闻
责编 | 张小美
编辑 | 其与斤

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: 科创通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